第71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化学)将于2022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在德国林岛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化学。我校材化部博士生陈海阳与来自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31家国内知名高校共计158名推荐候选人竞争,最终在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后,顺利通过了由中德学者组成的专家组考核,入围30人大名单,将代表中国赴德参加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见面交流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这也是自2006年苏州大学获诺贝尔获得者大会参会资格后的又一殊荣。
大会介绍
自1951年起,在德国林岛每年都举办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邀请一批世界各国以化学、物理和医学/生理学为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批从世界80多个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博士生和青年科学家。他们聚集一堂,探讨与这些学科相关的话题,研讨未来科学的发展。大会主题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领域逐年轮换。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已连续举办70届,对世界各国的优秀博士生们具有非同凡响的吸引力。自1951年开始至今,在每年6月底到7月初,诺贝尔奖获得者便聚会林岛,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
个人简介
材化部博士生陈海阳
简介
2013.09-2017.06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2017.9-至今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永舫教授、李耀文教授
01
有一种选择叫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
在本次大会的博士研究生代表参会选拔原则里,第一条选拔要求便是需要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对他而言,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扎根并专注自己的科研领域早在读研开始前就形成了。
起初读博的动力源自于其姐姐在他小学时便获得医学本硕七年连读的资格,这也让陈海阳在心中暗暗较劲,为自己定下了“至少取得博士文凭”这一目标。然而,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让他从根本上转变了读研、攻博的目的认知。他告诉自己基础科学是创新的基石,只有对学业及科研心无旁骛、潜心专注,才能提高创造知识的能力。
2017年,他以物理化学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读研,师从李永舫院士。读研以来,他紧跟全球能源格局需求,努力开发面向产业化的新型太阳能技术。2019年,在学部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后,基于对课题深入探索的热情,他成为了材化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参加中国化学会32届学术年会
经过几年的埋头苦干,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辛苦付出,他终于在可绿色溶剂加工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累计影响因子破110,个人文章被引总次数超过800次,单篇最高引用接近300次。其相关成果被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成果专栏、腾讯网、网易新闻网、Tech Xplore、PV-magazine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
国内外专家对其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对相关工作进行了专文评述:“该工作在调控非卤溶剂中分子组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英国爱丁堡大学Tayebeh Ameri教授在Nature Energy上对该工作的意义和结果进行了积极评述:“客体辅助组装策略助力了环境友好型溶剂制备高效、稳定有机光伏组件,解决了有机光伏产业化的关键问题”。
02
有一种毅力叫
“继续努力,永不言弃”
可溶液印刷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主要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对比第一、二代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仅对材料纯度要求大大降低,而且其生产能耗也降低不少,有望进一步降低大规模光伏发电成本;而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轻质、柔性、易安装等特点,能突破传统晶硅电池在空间、场景等方面的局限性,有望应用于便携式设备,推动分布式新能源系统的发展。
在以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物理、电子的问题。然而,材料化学问题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各功能层材料的开发问题上,涉及物理、化学、电子等学科交叉。在此前提下,新材料的研发是相关物理研究的基础和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分子精准合成与碳循环化学
国际研究生创新论坛积极探讨
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在对课题进行反复实验并无数次修改文章的过程中,他经历过困惑、焦虑、迷茫,也曾有过自我怀疑和否定。在谈到如何缓解负面情绪时,陈海阳说专注会对调节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帮助。他会选择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样一来就无暇去想让自己情绪不好的事,同时在遇到瓶颈时会给自己一些鼓励。“能源是当下社会的关注热点,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成熟化、产业化,也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每一次的怀疑与否定都也被自己的一次次初心的力量击退。他知道科研道路上没有捷径,也从不会一帆风顺,失败乃家常便饭。
在他的科研道路上,导师李院士和李耀文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也一直在影响着他。“热爱、用心、努力、认真”是导师李永舫院士的八字箴言,他时刻铭记在心。在他的科研生涯,他也时刻告诉自己要一直努力、继续努力、永不放弃——他以中国科学家精神为指引,践行着自己的科研精神。
03
有一种情怀叫
“独墅湖畔,苏大十年”
2013年9月,陈海阳迈进苏州大学的校门,成为了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一名新生;2022年,他继续在这片美丽的校园里书写自己的青春。回首近十年的光阴,他感慨良多。
四年的本科学习经历给了他继续深造的信心。他感谢辅导员黄郁健老师的辛勤付出、史达清老师及葛健锋老师在有机化学方面的解惑答疑、孙东豪老师物理化学课上的风趣体验……
独墅湖校区的标志性建筑
炳麟图书馆
三年的科协任职经历,让他不仅学会了上传下达和完成实际工作的经验,还收获了真挚的团队情谊。时至今日,与曾经科协的辉哥、许老大、燕燕、闵姐姐、钱浩浩等人依然保持联系。他们互相鼓励,各自努力奋斗,真正做到了当初离别时所说:材化科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四年的大学时光,他褪去了中学时期的稚嫩与腼腆,以更饱满的姿态迎接研究生阶段的挑战。2017年,陈海阳如愿成为李永舫院士团队的一名研究生。这一段时间里,除了经常泡在在实验室里潜心科研,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也有他的身影:中国化学年会、ISOS-11和APCIL-7等多次国内外会议的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更让他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他告诫自己还需不断沉淀,奋发图强。
当然,科研之余,他也会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前往白鹭园、太湖湖畔、穹窿山之巅等地放松调节压力。课题组团队在伤痛与失利时相互扶持,走过低谷,迎接明天。
科研之余的放松
十年的光景匆匆而过,陈海阳对苏州大学及材化部的情感早已根植于心。如果有机会,他想在苏大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再接再厉,努力拼搏,在苏州大学发展的关键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并继续书写自己的苏大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