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教育部决定举办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选拔参赛团队,同时展示、交流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省教育厅决定举办江苏省选拔赛。现将我校有关参赛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拥抱“互联网+”时代 共筑创新创业梦想
二、参赛项目类型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数字娱乐、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旅游户外、房产家居、高效物流等;
5.“互联网+”公共服务,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6.“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三、参赛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及已获投资情况,大赛分为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但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我校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成教生)。
2.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3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我校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成教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1年6月10日之后毕业)。
3.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3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3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我校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成教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1年6月10日之后毕业)。
四、参赛办法
1.各学院(部)不限额申报,鼓励跨学院(部)联合申报。具体办法如下:
(1)请各学院(部)积极宣传、多渠道搜集各类参赛项目,并通知参赛团队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cy.ncss.org.cn),参照《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指南》(附件3)进行报名;也可通过大赛APP(名称为“大创空间”)或大赛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两段:对于已经相对成熟的项目,2016年4月31日前截止报名;对于尚在酝酿期的项目,可以放宽到2016年6月31日,但必须于4月31日前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报备。
(2)请各学院(部)通知参赛团队填写报名表和商业计划书,学院(部)须填写《学院(部)申报项目汇总表》。商业计划书请于4月15日前以学院(部)为单位发电子邮件至:huijiang@suda.edu.cn。
五、鼓励与扶持办法
1.设立优秀组织奖,根据学院(部)上报项目的质与量、以及支持力度等作综合评估,作为本年度学院(部)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2.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通过邀请和自愿报名的方式,鼓励更多专家、创业成功者、投资机构、职场精英、我校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但不仅限于专业教师)参与到本次大赛导师团中来,并将表彰其中的优秀者。
自愿报名成为导师的校内教职员工报名电话:65883436(蒋老师)。
3.所有报名项目,无论最终是否参加省赛、国赛,均将获得校内参赛优胜证书,所有项目都将在校内外专家遴选的基础上向校内外创业孵化器推荐——亦即,不仅有参加省赛、国赛的可能,还有获得真实创业资金支持的可能。
4.学校专门为本次参赛活动打造了荣誉课程体系,由国内知名青年创业综合体品牌——小样社区提供,包括《提出你的创业想法 StartYour Business》、《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企业财务与法律风险》、《打造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如何节省百万营销费用:新媒体的网络力量》、《如何进行创业项目展示》、《创业团队融资对接(天使轮、A轮)》等,课程将极大拓宽青年创业人的视野,所有参与课程的学员都将获得课程证书,同时,有优先进驻小样社区的可能(毕业后)。
5.学校专门为本次参赛活动整合了高端的创业导师团队,所有报名团队都机会与国内知名创业人近距离接触,并有深入交流、对接资源以及一对一项目点评的机会。同时,有优先就职于创业导师企业的可能(毕业后)。
导师团成员如下(以姓名首字母为序):
陈 灏,中欧FMBA,拉卡拉联合创始人,喔噻科技董事长,曾任拉卡拉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并曾就职于金元证券、中国银联、银联商务等多家国内知名金融企业,资深的银行卡支付领域专家,中国银联电话pos专利持有人之一,两年内带领团队拓展中国境内线下银行卡收单商户三十余万家,具备丰富的创业及企业管理经验。
陈 泉,原学大教育集团投资副总裁、学大教育集团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现任学大教育集团高级顾问、苏州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苏州知合飞鸟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苏州创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苏州梦想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等职务。
黄钟颖,2005年毕业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获得商业信息管理学硕士。2005年8月进入苏州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系任教,主要担任电子商务信息管理方面课程,并开展数据挖掘及管理的相关研究。教学期间,参与的“电子商务双语案例教学研究”曾获得2012年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李立治,36氪空间苏州总经理。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方向为旅游互联网/OTA。苏州市工业园区互联网+专家委员会宣传组主任。氪空间专注于孵化互联网类创业项目,在苏州辅导孵化创业公司40余家。
罗晓峰,网易前人力资源&行政总监,现任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兼维聘科技CEO。超过20年人力资源工作管理经验,长时间服务于互联网公司,对互联网公司的文化理念、招聘需求、岗位设置、考核办法、培训体系有深刻的理解。
毛 勇,百度创业中心、百度开发者中心高级总监,负责百度商业生态架构,外部创业项目的评选、孵化和投融资管理。有二十年商业、创投和互联网产业管理经验。
沈振家,苏州犀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架构师;阿里巴巴集团前财务信息化经理, 全面负责ORACLE ERP和BPM;明基集团前ERP核心模块组和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专长系统架构设计、项目组合管理、EXIN认证 ITIL v3 Expert、IT服务管理与治理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实施。
水腾飞,深圳市世联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小样青年社区)副总经理,协同打造了中国首个众创空间集聚区“中关村创业大街”。长期从事并专注于创新创业、科技园区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丰富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开发运营、高新产业研究与招商、科技政策研究与园区规划、企业管理咨询、创业企业孵化及投资等经验。
王丹萍,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获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管理硕士学位,并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工作3年,担任ORACLE系统管理助理。回国后在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电子商务系任教,期间获上海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3年完成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兼任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院长朱晓明的研究助理一职。目前为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电子商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领域的研究。
吴国铮,飞利浦健康科技事业部高级人力资源经理,拥有超过15年的人力资源实践经验和管理理念,曾任职于美国铁姆肯、德国贝朗、美国百特医疗和美国亚德诺半导体等大型跨国公司。
吴晓梅,顺融资本行政副总裁,蒲公英孵化器总经理,苏州女企业家协会成员。11年企业管理经验和6年风险投资管理经验,先后任职大型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凯风创投。
徐锦盛,口袋校园创始人,苏州天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青年创业明星,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袁 方,国家级孵化器苏大天宫总经理,2015年苏州市青年创业协会会长,苏州天宫一号投资中心执行合伙人。曾获2010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张苏宁,英国爱丁堡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英国皇家(艺术、制造和商业)学院院士(Fellow)。30年人力资源相关管理经验,先后在中国石化、中国联通、海尔、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等多个世界500强、民营企业、海外跨国公司和海外上市公司担任CHO、HRD等高管职位。《求职胜券》丛书主编,《青年时报》特聘职业发展专家。
周庆瑜,苏州犀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阿里巴巴集团前财务与系统内控总监,明基集团中国区前信息技术部总监,2006年IT经理世界全国50大CIO,ITValue平台“互联网是什么东东”系列文章作者。
周 应,IT Value主编,《商业价值》杂志、钛媒体编委,资深媒体人,技术商业新媒体以及中国最大的技术高管社群运营模式创新者和实践者。目前正致力于打造企业级市场最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和企业互联网+转型服务平台。
朱 宁,北大纵横资深合伙人,先后服务于中国航空集团、富士施乐、任仕达等多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长期从事服务运营、市场营销、战略发展与并购等工作。《人力资本管理》专栏作家。
六、其他事项
1.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2.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3.本次大赛不收取报名费用。
联系人:蒋慧;联系电话:65883436。
特此通知。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