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诚邀海外英才参加2025年国际青年学者东吴论坛

一、论坛简介

苏州大学国际青年学者东吴论坛旨在汇聚一批海外不同学术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学科热点,通过学术报告和深度研讨,开拓视野,推进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我们诚挚邀请全球青年英才携手苏州大学申报国家海外引才项目。


二、论坛日程

本次活动由论坛开幕式、各学院(部)分论坛、学术交流三部分组成。

报名时间:2025年10月28日至12月7日

邀请函发送时间:2025年12月10日至12月12日

报到时间:2025年12月21日

活动时间:2025年12月22日至12月24日

返程时间:2025年12月24日


三、招聘岗位及待遇

特聘教授(领军人才)

基本条件:在海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较强科技创新能力,或者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或在学术前沿领域取得国内外公认的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家级领军人才学术水平。

特聘教授(拔尖人才)

基本条件:在海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相当职务者;或在学术前沿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家级青年人才学术水平。

特聘教授(精英人才)

基本条件:在海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担任助理教授或相当职务者;或在学术前沿领域取得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潜力;有发展成为国家级青年人才的能力和潜力,具备协助所在领域提升国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能力。

青年特聘教授

基本条件:具有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博士后科研经历;在所在学科领域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已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薪酬待遇:根据岗位层次不同,我们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及绩效奖励、丰厚的安家补贴与科研启动经费以及完善的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资源。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基本条件

具有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术成果突出,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8611日后出生)。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聘任岗位

依托我校申报海外优青项目入选者,学校将以特聘教授(拔尖人才)予以支持聘用。

具体待遇

薪酬待遇:首聘期提供全球范围内极具竞争力的待遇,另加绩效奖励,上不封顶;特别优秀者一人一议。

安家(个人)补贴:学校购房补贴+国家//市配套资助全额发放+两年免费周转公寓+入职差旅补贴

科研经费:学校按1:1比例配套(其中,实验类理科、工科、医科直接按照顶格配套+苏州市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科研经费配套。

依托我校苏州医学院申报并入选者,苏州医学院将提供安家(个人)补贴、科研经费叠加支持。

依托我校附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申报并入选者,附属医院将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安家补贴及科研经费。

工作条件

实验空间:提供不低于150的办公及实验室用房。

团队建设:学校全力支持组建创新团队,支持招聘科研助手,其中博士后招收人数不限

招生指标:研究生招生指标予以政策性倾斜,学校层面保证每年1个博士生名额及不低于2个硕士生名额。学院层面根据实际名额可另行支持。

生活保障

过渡住房:学校提供全装修的过渡性人才公寓,拎包入住。

家庭保障:协助解决家属工作和子女入学。

医疗服务:学校4所直属附属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四、其他政策支持

(一)地方支持

  学校优先支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入选者根据相关规定享受叠加待遇

省市级项目

资助

江苏省双创计划

双创团队

人才经费资助300-800万元

双创博士

给予19.2万元生活补贴,资助期两年

江苏特聘教授

(如在海外已取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可直接通过举荐制渠道申报)

岗位津贴(免税)12万元*3

自然科学类科研经费100万元

(特别优秀的提供200万元

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经费50万元

苏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入选者享受科研经费100/200万元

以及人才乐居购房贴100万元

苏州市人才乐居工程

租房贴1500-5000/

首次使用公积金住房贷款购买首套住房,贷款额度最高可放宽至贷款限额的2-4

苏州市优秀人才专项奖励

符合条件人才每年可申报,奖励总额历年累计不超过120万元

备注:地方补贴具体以当年度政策为准。


(二)其他配套服务

1.对全职引进的优秀人才,除提供上述支持措施外,学校还将按照相关政策落实事业编制,按省市相关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申请者如为外籍人士,按照省、市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学校为特聘教授及以上人才提供充足的办公实验室用房,支持组建创新团队,优先支持招聘青年教师、博士后及专职科研人员,其中博士后招收人数不限;研究生招生指标予以政策性倾斜;提供过渡性人才公寓。


五、申报方式

请符合条件且有意向者扫描下方二维码登录“2025年度苏州大学国际青年学者东吴论坛”报名系统:http://rckf.rsc.suda.edu.cn(或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注册、填写并提交个人申请。




clip_image002.jpgclip_image002.jpg


六、交通住宿

参会学者收到正式邀请函后自订机票或车票,我校将按相关政策予以实报实销(具体报销事宜详见报销说明),论坛期间食宿由学校统一安排。


七、联系方式

苏州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颜老师、杨老师

  联系方式:+86-512-67503248

  联系邮箱:rczp@suda.edu.cn

clip_image004.jpg

扫码添加企业微信@苏州大学人才专员

为您提供一对一在线咨询服务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联系人:鲍老师

联系方式:0512-65883899

联系邮箱:baoqing@suda.edu.cn


苏州大学长期面向全球招聘东吴特聘教授、青年特聘教授、校聘优秀青年学者,详细招聘信息可关注苏州大学人才招聘网(https://rczp.suda.edu.cn/recruit/recruitNew/)。苏州大学真诚期盼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共谋发展!


八、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之美誉的苏州,拥有125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是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设121个本科专业,4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共1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现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拥有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9位两院院士,4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92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超430人次。

此岸东吴、彼岸宏图!苏州大学诚邀您的加盟!


九、苏州市简介

苏州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下辖吴江、吴中、相城、姑苏、虎丘5个区及苏州工业园区,代管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4个县级市。202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95.3万人,常住人口1298.7万人。

苏州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工业城市,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2.62万亿元。上市企业总数达278家,在苏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178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3个产业规模超万亿,拥有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高端科技仪器等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灯塔工厂”7家,截至目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800家。

苏州历代英才辈出,名人灿若群星,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46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100多位两院院士,是著名的“状元之乡”和“院士之城”。现在全市人才总量407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突破6.7万人。

人才友好城,苏州欢迎您!


十、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简介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由苏州大学原化学化工学院和原材料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建而成。原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是东吴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14年。它的创始人是东吴大学第一位理科教师、美国生物学家祁天锡教授(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毕业硕士)和东吴大学第一位化学教师,美国化学家龚士博士(1913年来自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1917年,龚士博士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是东吴大学授予的第一批硕士学位,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中国第一批化学硕士。原化学化工学院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和杰出的人才。材料学科是在1975年原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化学纤维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部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水平党建推动学部高质量发展。学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先后获评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物理及分析化学教工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学部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拥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材料与化工”博士专业学位点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一流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据2025年ESI最新数据,化学、材料学科列全球前1‰;最新NATURE INDEX化学学科排名全国高校第14,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化学排名19、材料科学与工程排名19、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14,全部进入国内前12%。

学部专业覆盖面广,设有化学、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双学士学位)、化学(拔尖创新-本博贯通)、化学(师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化学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入选江苏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一)(双语)(上、下)》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高分子材料应用及性能分析仿真实验》《聚酯超高速纺丝虚拟仿真实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为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约2800人。

学部下设三个学院、七个系、九个教研室以及实验教学中心、测试中心。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7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培养对象2人,“WR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及其他国家级人才20余人,省部级人才20余人。同时还聘请了包括诺贝尔获得者在内的30余位外籍名誉教授和讲客座教授。

学部科研条件优越,拥有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有机合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苏州大学)、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水处理新材料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实验室等10余个省级实验室以及其他20余个市、校级重点实验室。学部拥有包括核磁共振波谱仪、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高分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小角X射线散射仪、液态金属靶X射线单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仪、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热分析-质谱联用仪、锥形量热仪、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镜、FT拉曼光谱仪等大型仪器及材料加工设备。

学部近五年承担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分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部委和省市科技开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470余项,年均到账经费7000余万元。在化学和材料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及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在Science、Nature、Nat. Chem.、Nat. Mater.、Nat. Energy、Nat. Electron.、Nat. W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IChE J.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年发表100余篇。

学部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理工结合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50%的本科毕业生可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研究生可以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通过举办博士生论坛和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科学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学部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2篇,近三年来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5篇。学部与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换项目。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国际交流的机会,研究生出国开展短期学术研究、参加学术会议等已经逐步成为常态。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坐落于美丽宁静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是读书和研究的理想之地。学部全体师生热忱欢迎有志于在化学化工与材料等领域有所作为的莘莘学子进入学部深造,同时也热切期盼海内外化学化工与材料等学科的优秀学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