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1、问题导向——高分子化学风雨四十年
2、自由基活性聚合的三国演义
报告人:杨万泰(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11月28日(周四)上午 08:30-10:30
报告地点:独墅湖校区907号楼1101报告厅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杨万泰院士简介:
杨万泰,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1956年10月生于河北成安。1982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85年3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期间于1993-1996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进修/学习,从事有机材料的表面光接枝改性研究,获博士学位。1993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进入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并荣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2年作为负责人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现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光聚合及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研究。针对该领域国内外一些仍未得以解决的重大难题,如表面改性、聚丙烯功能化、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和巨量废弃烯烃利用等,坚持进行基础层面的方法学研究,主要包括:1. 创建了一整套表面C-H键“光催化转化”新反应体系,发展了高分子表面活性接枝聚合新方法;2. 发展了不含金属、无毒/无味/无色且简单的具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3. 建立了“简单且绿色”的自稳定沉淀聚合新技术,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发表SCI论文540余篇, SCI他引8400余次, 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80余项(已授权40余项),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报告摘要: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为人类和社会服务。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将结合自己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求学和学术生涯中几个实例,介绍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靠持之以恒的探索来解决问题。报告所涉及的内容有废弃烯烃的资源化,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聚丙烯的极性化和功能化,以及聚合物表面改性化学与技术。报告人在这些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基础方法学探索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在第二个报告中,将回顾近四十年来来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发展历程,介绍高分子化学,特别是活性聚合的历史和演变。勉励青年研究人员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解决高分子合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目前存在的科学问题。
(报告联系人:屠迎锋老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