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天堑通途——暨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微茫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第五弹
2015年7月17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微茫语暑期社会实践团小分队一齐动身前往苏州市教育局开展走访活动。此次活动以苏州市盲聋学校副校长方红为走访对象,以盲聋人士的生活以及盲道状况为中心问题,旨在收集多年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教育者的观点,为本次调研实践提供更有力、更有建设性的依据。
下午2时,微茫语实践团如约到达位于市中心的苏州市教育局。受访者方红老师是全国特教界知名的手语专家,被聋人称为手语翻译的“国手”,系南京特教院客座教授;曾在苏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关于在十梓街的市盲聋学校道口设置斑马线的建议》。
14时十分,访谈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正式开始。首先,实践团清晰表达此次采访的目的。在了解到实践团对首条盲人斑马线很感兴趣后,方老师详细地向大家讲述了2010年的盲人斑马线的提出原因、建成效果以及拆除原因。盲聋学校位于繁华的市中心,其附近交通十分拥挤,连一般人出行都要小心翼翼,更不要说盲聋儿童。相比于国外,这样空白的交通设置更显无力。出于对盲童的关怀,国内第一条盲人斑马线在苏州市十梓街路段设置。盲人斑马线只是简单地在斑马线上加上减速博,却为生活在附近的盲生们带去更多安全保障,效果良好。可好景不长,一些车辆行驶至斑马线后未减速所导致车轮与减速博摩擦严重,噪声过大,对附近居民造成影响,于是,首条盲人斑马线被拆除。这个时候,盲生们都是相当失落的。方老师开玩笑地称之为史上“最短命盲道”,其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情。在苏州生活了数十余年,从事盲聋教育服务三十余年,她对这方面投入了很多,关注过很多。从她口中大家听到了她对苏州市盲道现况的完整的分析——高新区及工业园区盲道状况相对较好,而老城区由于历史悠久,道路重建也必然是困难的,导致盲道在一些设计上的问题较为严重。而人为因素导致的盲道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盲道在人群中的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则是设计缺陷导致群众无法在不占用盲道的情况下满足自身基本需求。接着,方老师讲述了她与盲聋学生之间发生的很多有趣的小故事,现场气氛其乐融融,大家都能感受到她那份奉献和无私的爱,都收获颇深。最后,方老师不忘对微茫语实践团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此次访谈持续近两个小时,于下午4时正式结束。
盲道改善问题,对于社会来说,任重而道远。然而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发展都会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只要不断坚持完善,天堑总有变通途的时候。微茫语暑期实践团也更加坚定了一直走下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