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实践团】蓝蜻蜓实践团 | 踏访生态湿地,寻觅丹顶鹤,感悟生态平衡之道

2025年7月9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苏州大学蓝蜻蜓实践团成员走进丹顶鹤生态湿地。他们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参与湿地日常维护、开展生态科普,用实际行动助力丹顶鹤栖息地生态优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守护这片湿地贡献青春力量,见证科技与文化交织的生态保护新范式,以及这一稀有物种保护背后的感人故事。


故居寻访:传承护鹤的精神

上午10时,随着观光电车缓缓停靠,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徐秀娟故居。30多年前,这位“仙鹤姑娘”为守护丹顶鹤,将青春永远定格在湿地。质朴无华的居所掩盖不了她对于丹顶鹤、对于野生动物、对于湿地浓浓的热爱。她的精神化作繁育中心科研人员的坚守动力,如今,他们循着先辈足迹,用科技续写护鹤篇章,让丹顶鹤在人工助力下不断壮大。

中心观察:留鸟们的日常态

江苏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每年秋冬时节,400-600只丹顶鹤从北方翩跹而至,在24.7万公顷的黄海湿地滩涂上繁衍生息。近年来,保护区通过系统的湿地修复工程、互花米草治理等举措,持续优化栖息环境;工作人员借助日常巡护、高空摄像头及无人机监测,为丹顶鹤的安全保驾护航。随着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技术日益成熟,丹顶鹤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部分放归个体已成功融入野生群体,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上午11时,蓝蜻蜓实践团成员抵达了湿地繁育中心。在繁育中心的模拟湿地生态区,头戴"红冠"的丹顶鹤正悠闲觅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原本具有迁徙习性的候鸟,经过科学驯化已成为常年驻留的"留鸟"。“它们都是自由恋爱的,我们会把两只较为亲近的小鹤放在一起。当然也有单独的。”每只丹顶鹤都配有专属的档案,工作人员会根据每只鹤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在实践团成员看来这些丹顶鹤体型较大,但是讲解员还是亲昵地唤这些小鹤为“小孩子”。跟随着讲解员,实践团成员们边走边看,几只小鹤竟然走到玻璃门处近距离观察眼前的人类,没有惊慌,没有恐惧,这些“小精灵”只是伸长脖颈好奇地打量着来客。

湿地寻踪:望远镜里的生态密码

实践团成员乘坐景区环保电车缓缓驶入盐城湿地珍禽保护区。车窗外,芦苇荡随风起伏,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清脆的鸟鸣声与车轮声交织成一首自然序曲。抵达后,众人踏上蜿蜒的木质栈道,脚下木板轻响,两侧湿地风光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碱蓬草染红滩涂,沟渠间鱼虾欢跃,水洼倒映着天光云影。行至观景亭,成员们屏气凝神,举起望远镜远眺——沼泽深处,数十只丹顶鹤红冠白羽,或悠然踱步、或低头觅食,时而振翅轻舞,与湿地景致相映成趣,勾勒出生态保护的生动图景。

下午2时,实践团抵达生态湿地观景台,成员在观景亭分散而立,纷纷举起望远镜细细观察。镜中,湿地生态画卷清晰铺展:近处芦苇丛中藏着跳跃的麻雀,浅滩处几只野鸭正梳理羽毛;稍远的沼泽里,丹顶鹤迈着长腿踱步,喙部轻点水面啄取食物,翅尖掠过草叶带起细碎露珠。望远镜扫过之处,鱼虾在清澈水洼中摆尾,碱蓬草根系交错固着滩涂,偶有风过时,整片湿地似绿浪翻涌。成员们轻声交流所见,在近观中读懂了这片土地与生灵的共生密码。


今日实践之旅,从乘电车穿行湿地到拜访徐秀娟故居,从踏栈道登观景亭,再到用望远镜细察生态,每一程都让成员们心有所感。初见丹顶鹤在自然中舒展的身姿,听着湿地生灵的交响,大家真切体会到“保护”二字的重量——那片供鹤群栖息的沼泽、那道隔开人类与自然的栈道,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当夕阳为丹顶鹤的羽毛镀上金边,参观者带着满溢的生态感悟离去。丹顶鹤的守护故事仍在继续,这场参观播下的生态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芽,凝聚成守护自然、共生共荣的磅礴力量,让丹顶鹤——大自然的精灵永远翱翔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