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实践团】蓝蜻蜓实践团 | 鹤乡承遗志,艺村续生态

蓝蜻蜓实践团


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与潮间带艺术村



       2025年7月7日,苏州大学蓝蜻蜓实践团23名成员走进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黄尖镇潮间带艺术村,以实地探访的方式追寻生态守护足迹,感悟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道,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解


01. 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



01

徐秀娟故居



    当日上午,实践团首先来到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探访徐秀娟故居。这座为纪念徐秀娟牺牲3周年改建的建筑,藏着她与丹顶鹤的生命故事:泛黄的文章、成绩单与诗歌手稿,无声诉说着这位“鹤仙子”的赤诚。讲解员介绍,1964年出生于扎龙保护区护工家庭的徐秀娟,自幼与丹顶鹤相伴,初中毕业后便成为保护区临时护工。1985年,她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进修,次年应邀赴盐城射阳滩涂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钻研养鹤技术,其论文在第三届中国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会议上获专家好评。1987年,23岁的她为寻找走失的白天鹅,两天两夜奔波后体力不支溺水身亡,生命永远定格在守护鹤群的路上。



02

旱柳林


    故居前的旱柳林引人深思:这片柳林由400亩人工湿地自然演化而成,柳树枝与柳絮落地生根,印证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态哲理。每年四五月份,白鹭、苍鹭在此繁衍生息,与盐城保护区内300万至1000万只候鸟共同构成生机画卷。作为全国最大寒带湿地,这里不仅是丹顶鹤越冬胜地,更以完整的生态系统成为“鸟类王国”和“物种基因库”。自1986年开展人工繁育以来,已有约300只丹顶鹤在此安家,其中成年鹤190只,延续着徐秀娟未竟的事业。成员们感慨,从艰苦的工作环境到如今盎然的湿地景观,正是一代代守护者用信念与行动,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落地生根。



02. 潮间带艺术村



01

潮间带艺术村“归园田居”


图片


    下午,实践团走进黄尖镇潮间带艺术村,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探寻生态守护的新表达。这片每日随潮水涨落的土地,盐蒿草在咸淡之间扎根,稻田四季更迭,丹顶鹤翩跹其间,独特的生态基底孕育出别样的艺术灵感。刚踏入艺术村,“归园田居”的田园景致便让成员们沉醉——艺术建筑与田园风光相映,印证着“自然是艺术根基”的真理。



02

潮间带艺术村画舫


图片

    漫步艺术村,银杏院、陶馆、紫砂工作室、画舫次第展开。艺术家们以湿地生灵、潮汐韵律为灵感,用陶艺、绘画等形式记录自然。在画舫内,成员们与当地护鹤人交流,探讨动保与艺术的结合:“用画笔留住丹顶鹤的美,让更多人因欣赏而守护。”这种碰撞让实践团意识到,艺术创作与生态实践本质相通——都是以敬畏之心与自然对话。锦龙堂美术馆是此行的重点。古朴中式门庭与现代建筑立面碰撞出独特韵味,天井中悬挂的红色枝蔓装置尤为夺目:如根系垂坠,似枝桠舒展,在木质结构与砖瓦屋顶间架起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成员们联想到湿地植物的生长姿态,纷纷感悟:“这是艺术对'可持续'与'再生'的诠释,和生态守护异曲同工。”




离开之时,阳光依旧明媚,草木在微风中轻摆。实践团成员心中既有对徐秀娟精神的敬仰,也有对艺术赋能生态的思考。从湿地到艺术村,从生命的奉献到灵感的绽放,不变的是人类对自然的珍视。正如成员们所言:“徐秀娟用生命守护湿地,艺术家以创作唤醒意识,而我们青年一代,更要在实践中传承这份初心,让生态之美与人文之光永续共生。”





-END-


蓝蜻蜓实践团队 万寒丹 张瑞芳 | 供稿

蓝蜻蜓实践团通讯员 万寒丹 张瑞芳 | 供图

指导老师 | 罗来满

排版 | 段雪琪 赵正涛

审核 | 刘娴琳 罗来满 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