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实践团】“绿丝带”实践团 | 青春“种”进沙漠,“带货”带进乡村


青春“种”进沙漠

“带货”带进乡村

“绿丝带”实践团 

       七月的风,裹挟着西北大地的燥热与苍茫,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绿丝带”公益团的成员们,怀揣着对生态治理的敬畏、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奔赴甘肃武威。他们将在沙海与田园交织的土地上,以青春为笔,书写生态守护与助农兴农的实践长卷,让青春力量在广袤西北大地扎根生长.



奔赴大漠:

  青春奔赴的初遇

01



七月九日晚,暮色如墨,武威站的灯火却格外明亮。苏州大学“绿丝带”公益团的成员们,拖着大小行李,队列整齐,队旗上“苏州大学‘绿丝带’公益团”的字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奔赴,成员们来自校园不同专业,却因对生态实践与乡村服务的共同热忱相聚。此次实践,团队锚定生态治理与乡村产业发展两大方向,要在武威的沙漠与乡村间,探寻青春赋能社会的路径。

初入武威,城市烟火与西北粗犷交融的夜市,成了团队“破冰”的温馨场域。露天摊位错落,烟火缭绕间,武威特色美食摆满长桌。成员们围坐,手中捧着当地酿皮子、三套车,味蕾先一步感受西北风土。“这酿皮子口感劲道,醋香浓郁,和江南小吃太不一样!”苏州大学学生姜伟咬着美食,眼睛笑成月牙。欢声笑语里,陌生感悄然消散,大家交流着对后续沙漠植树、助农调研的期待,夜市的热闹,成了实践开篇的生动注脚,让青春奔赴多了份接地气的温暖。




沙漠植绿:

  沙海播绿的坚守

02



次日,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公益团直奔沙漠区域。车窗外,黄沙逐渐取代绿植,单调的土黄色在视野里蔓延,“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巨型警示碑闯入眼帘时,成员们的心情瞬间沉重。碑身矗立沙丘,“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红色大字,像一记警钟,敲响生态守护的迫切。

踏入沙地,滚烫的细沙没过脚踝,每一步都带着滞重。成员们领取铁锹,分组开展植树作业。看似简单的“挖坑”,在沙漠成了难题——铁锹刚插入沙层,流沙便迅速回填,往往挖三次才能成型。苏州大学学生关志成负责挖坑,双手紧握锹柄,臂膀发力,沙砾却不断滑落,额角汗珠滚落,滴在沙地上瞬间蒸发。“大家别慌,跟着节奏来,挖深点、动作稳!”团队里有过治沙实践经验的程佳辉大声指导,成员们调整节奏,终于挖出合格树坑。

放苗时,要小心呵护苗木根系;培土更需技巧,需分层踏实,让沙与根须紧密贴合。烈日高悬,成员们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后背结出盐花,手套磨破的指尖渗出血丝,却没人喊停。“想想治沙前辈们几十年的坚守,这点苦算什么!”苏州大学学生邓云心抹去脸上的沙粒与汗水,继续埋头培土。一株株梭梭苗、沙棘苗在沙海“安家”,在烈日下微微颤动,似在诉说新生希望,也成为苏大学子对抗荒漠化的青春注脚。



  助农直播:

  田园带货的活力

03



生态实践之外,团队将目光投向乡村产业。武威日照充足,瓜果糖分富集,蜜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享誉一方,却因宣传、销售渠道有限,常“养在深闺人未识”。公益团决定以直播为桥,为特色瓜果打通“云端销路”。

在武威乡村的田间地头,成员们迅速搭建起简易直播台。竹制支架撑起补光灯,手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背景是一望无际的瓜田,金黄蜜瓜躺在绿叶间,散发诱人果香。直播开场,苏州大学学生刘福耀举着切开的蜜瓜,镜头聚焦果肉:“家人们看!这就是武威沙漠蜜瓜,日照足、温差大,果肉金黄如蜜,咬一口甜到心尖!” 话语生动活泼,瞬间吸引数百人进入直播间。

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讲解瓜果生长环境、口感特色,有人快速回复网友提问、处理订单。当网友质疑“真有这么甜?”,成员们直接切开新瓜,用测糖仪现场展示甜度数值,“18度!比普通蜜瓜甜好几度呢!” 直观数据让下单量飙升。当地瓜农站在一旁,看着订单不断弹出,眼角笑出皱纹:“这些娃娃厉害,手机一播,全国人都能买咱的瓜!” 这场直播,不仅是农产品销售的突破,更是青春智慧与乡村产业的共振,让“沙漠瓜果”乘上电商快车,驶向更广阔市场。




生态感悟:

  精神传承的力量

04




实践接近尾声,公益团来到生态治理成果区。曾经的荒漠,如今已现成片绿洲,梭梭、沙枣等植物连成绿带,守护着土地。在“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纪念碑前,成员们静静伫立。苏州大学学生王达望着绿洲,声音哽咽:“以前在课本学荒漠化,只觉得是一串数据、一段文字,今天亲身种树、看治沙成果,才懂这背后是无数人几十年的血汗。” 治沙人的坚守,像无声的誓言,烙印在成员们心底。

返程路上,成员们交流感悟。有人说要把治沙精神融入学习,有人计划返校后推广武威农产品…… 此次武威之行,苏州大学“绿丝带”公益团以生态实践践行使命,用助农行动传递温度。


从沙漠植绿的艰辛,到直播助农的欢悦,成员们在知行合一中,读懂生态守护的重量,领悟乡村振兴的使命。青春在服务社会中闪光,他们带着西北大地的风沙与希望,回到校园,也将把这份热忱与担当,融入未来人生轨迹,让“绿丝带”的公益力量,继续在更多土地上蔓延生长。






素材来源丨“绿丝带”实践团

编辑丨张舒妤 周书畅 

审核丨刘娴琳 罗来满 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