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学生会】弘扬劳动精神,争当有为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高校作为育人的基地,承担着向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劳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更是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为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学部积极开拓劳动教育基地,推动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融合,带领青年学生走向四面八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加劳动实践,使其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思想精神得到洗礼,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稳步提升,以实际行动祝福母校,120岁生日快乐。

10月17日,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组织开展——“弘扬劳动精神,争当有为青年”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学部各年级辅导员、学生党员及学生骨干率先示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报名参加,前往田间开展割水稻、打谷子、翻地、浇灌、锄地等农事工作。

一支融合、默契、相互支持的团队能大大增强组织的团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午九点,团队正式抵达实践目的地,成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系列团辅活动,帮助大家快速融入队伍,体味材化大家庭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稍事热身后,正式开展本次劳动教育的第一部分“秋收农忙来帮忙”。成员们按小组进行分工,跟随当地农民走进宽阔的田野,脚踩黄土地,帮助农场劳动人民收稻子、打稻穗、挑芝麻、捡黄豆……团队成员们在劳动中感悟自然与生命、体会辛劳与合作,在实践中锻炼技巧与能力、检验知识与经验。

本科生党员杨茗琛说:“第一次尝试割下成熟的水稻,到一点点的掌握技巧,加快速度,我发现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劳动教育给我的生活智慧,更是劳动本身带给我的快乐。当然,在连续收割了二十分钟后,我开始感到腰酸背痛。我望着无垠的稻田,心里对农民的敬意更深一层:我们饭桌上一粒粒的粮食都是从农民的一弯腰一镰刀中获得的。‘快乐’之后便是‘珍惜’,厉行节约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永久命题。”

“尝试亲手割下一撮一撮的稻穗,握紧稻秆从完整的一株到折下脱离稻根的整个过程,对于第一次下地劳作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最难的就是在于力道的熟练掌握,一定要小心翼翼,很有可能在我们的转身间成熟的稻子就被不小心打落下来,浪费农民伯伯的收获了。”学生会主席王亦陈兴奋地说到,“劳动是人类最长久、最普遍、最基本的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劳动’的涵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第一次割稻的我学会了许多。世界上没有哪样东西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即使是我们最常见的大米。或许有人说现在已经步入高科技时代,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参与体验活动,真正地体验一下农作的艰辛。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粒粒皆辛苦’。”2020级新生叶子林说。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一番劳作后,大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用石磨手工磨豆浆、打糍粑,品尝共同努力的劳动成果。

      午后,团队开展了“农田趣味运动会”。成员们分组进行“趣味拔河赛”、“抢腰旗比赛”、“双人合作犁地”、“稻草人大评选”四项比赛。每一项比赛项目在充满趣味的同时,也充分考验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既调整成员们的常规竞赛心态,又增进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活动结束后,大家依次分享自己的今日感受,并进行合影留念。本次活动响应了“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的号召,让同学们在快乐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改变。

      劳动教育的意义是付出和体验,用劳动的汗水浇灌德智体美。学部通过此次活动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切实以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的传播和植入,以劳动实践的亲历和感悟,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增强青年学生劳动体验,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