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心理健康月|“苏式非遗,滋润心灵”—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山石艺术疗愈活动回顾

非遗活动


      为深入贯彻苏州大学研究生时代新人“铸魂·卓越”工程精神,扎实推进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行动,由苏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承办的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活动——“苏式非遗 滋润心灵”非遗体验系列活动之“石有灵,心有犀”山石艺术疗愈活动于5月18日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北区907号楼1202教室圆满结束。此次活动特邀苏州山石艺术非遗传承人张毅老师及其团队亲临指导,带领同学们走进非遗技艺的世界,感受自然与艺术对心理的疗愈力量。本次活动旨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纽带,将传统手工艺制作与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有机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心理关怀机制在校园环境中的融合路径,打造具有文化内涵与疗愈价值的校园特色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活动体系。


      活动伊始,山石艺术非遗传承人张毅老师以生动的讲述,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从宋代文人"瘦、皱、漏、透"的赏石标准,到明清时期苏式园林的叠石技艺,张毅老师将山石艺术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现场展出了张老师带来的创作成品,同学们得以近距离观赏其中的艺术精髓,深刻体会到"一石一世界"的东方美学智慧。


      在张老师团队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体验。现场准备了形态各异的风砺石,船、塔、树、景墙等配件,石头、配件随意组合创作,尽情发挥想象力。活动中,大家静心投入创作,通过山石艺术释放学业压力,在匠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同时提供一个非言语的情绪表达出口,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内心的感受。


      创作间隙,筹备组为师生特别准备了传统茶点。同学们一边品尝特色点心,一边交流创作心得,分享自己的心理想法和创作灵感。


      在采访环节,张老师指出此次活动对同学们有很大益处,在短视频横行的时代,年轻人容易陷入碎片化认知,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而赏石艺术要求参与者慢下来观察纹理、理解地质时间尺度,这种与亿万年自然对话的体验,对学生来说实质上是一场认知升维训练,也是情绪释放的出口。同时不少学生也表示此次活动可以让他们走出单调的实验室,静下心来创作,感受真正的“逍遥游”,进而放松心情,给生活增添点色彩。


      本次"石有灵·心有犀"非遗山石艺术疗愈活动,不仅是一场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对话。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指导、山石创作的静心实践以及师生间的真诚分享,活动为同学们搭建了一座连接学术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参与者们在触摸千年石材的过程中,找到了压力的释放口、灵感的迸发点,以及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场活动不仅弘扬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以艺术疗愈的方式,为学子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