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键活化的新一代交叉偶联反应

报告题目: C-H键活化的新一代交叉偶联反应

报告人: 苏伟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间:2016627(星期一)

上午    17:00--- 18:00

点:独墅湖校区701--1228

 

苏伟平(简介)

苏伟平, 男, 1965年10月出生于安徽泾县。现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化学系。1993-1999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攻读研究生,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促进的有机C-S键活化研究及原子簇作为组装元件的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1999-2000年,留所工作。1999年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2000年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200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五),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2000年-200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和依阿华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固氮酶核心簇结构的合成、纳米型号多孔材料合成以及有机膦协助的钯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和Lewis酸催化的有机反应领域都做出了国际同行关注的工作。例如,合成了目前最大尺度的四面体簇合物,建立了最温和条件下单Stille 反应,这些工作在J. Am. Chem. Soc.发表后,均被德国应用化学的Highlight 栏目重点评述;取得了无碱条件下酮的羰基邻位芳基化反应,这一工作在不对称的制备邻位芳基化羰基化合物的合成有重要意义,被选为Angew. Chem. Int. Ed.杂志封面和VIP文章。

2005年11月,应聘中科院 “百人计划”,回到福建物构所,从事独立研究工作。2007年7月获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资助,2011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结果优秀。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资助。2012年荣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同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主要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新一代交叉偶联反应如C-H的直接转换反应,旨在发展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原子经济新反应和新催化剂。近五年期间,已经发展了二十多种基于脱羧/C-H键转化的新反应,发表高质量论文34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6.0的占21篇,有多篇报道被Synfacts重点评论,一篇论文被选为Angew. Chem. Int. Ed.杂志封面和VIP文章,三篇论文入选高被引用论文(top 1% 论文),应邀为Thieme出版社Science of Synthesis 数据库以及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Catalysis Series系列丛书撰写了三个专章。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和科技支撑项目,中科院先导A项目和福建省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主要科研成果:

自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达3000余次。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其中J. Am. Chem. Soc.6篇(第一作者3篇,通讯作者3篇),Angew. Chem. Int. Ed. 7篇(第一作者2篇,通讯作者5篇),应邀撰写专章3篇。


苏州大学分子器件与设计重点实验室


                                                                                                                          (报告联系人:李红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