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无典型性发光基团的发光聚合物
报告人: 孙景志教授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报告时间:5月13号(周五)下午14:00
报告地点:独墅湖校区907-1549
个人简历:孙景志,蒙古族,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分别于1986年7月、1996年7月、1999年7月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9月-2001年7月在浙江大学材化学院做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至今。研究兴趣有:(1)基于三键单体的功能高分子的设计合成;(2)有机π-共轭基元与无机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组装;(3)AIE-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制备与应用;(4)有机半导体的载流子光生、光导与传输的基本过程。迄今已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1项“973”子课题;在国内外化学与材料类核心期刊如J. Am. Chem. Soc.、Macromolecules、Adv. Mater.、J. Mater. Chem.等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他引2300多次;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报告二:
报告题目:螺旋高分子可控合成及应用于手性识别
报告人: 吴宗铨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报告时间:5月13号(周五)下午15:00
报告地点:独墅湖校区907-1549
个人简历:吴宗铨,博士、1978年12月生,2001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随后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攻读研究生,2006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JST/ERATO)研究员。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做博士后。2011年受聘为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近年来,主要从事螺旋手性高分子的可控合成及功能化。通过设计合成新型的金属配合物,建立螺旋聚异腈、聚联烯活性可控聚合的新方法和新的催化体系,发展新型的光学活性高分子。探索光学活性的手性高分子材料在不对称催化、对映体分离及手性自组装等领域中的应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J. Am. Chem. Soc., Macromolecules, Chem. Commun.等。担任《中国化学快报》第一届青年编委,J. Am. Chem. Soc., Macromolecules (top 150 reviewers of 2015), Chem. Commun., ACS Macro Lett., Polym. Chem.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杨永刚老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