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科创】材化部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特等奖!

  3月26-28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圆满落幕。“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教育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经过多个项目的激烈角逐,竞赛评审委员会就内地作品评出特等奖作品49件、一等奖作品109件、二等奖作品320件、三等奖作品755件;就港澳地区作品拼出特等奖作品1件、一等奖作品2件、二等奖作品6件、三等奖作品18件。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参赛团队“柔性透明电极结构的精确调控及可赋形太阳能电池研制”项目荣获特等奖,这是我校继2013年以来再获最高奖。
1.团队介绍:

项目成员:陈潇斌、刘硕、吴晓晓、孙巍巍、张奔、陈扬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A类
指导教师:李耀文、许桂英、李永舫
2.研究概况: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是商业化易脆的氧化铟锡电极,而陈潇斌团队选用了新型银纳米线透明电极,这种柔性电极几乎是透明的。由于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轻质便携、高柔韧性、可卷曲的特点,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中低端市场中可用于小型充电集成系统等,如与手机充电系统集成、与背包等野外露营设备充电系统集成等;在高端市场主要包括与建筑光伏一体化的集成,以及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等。
3.研究成果:
  该项研究成果“基于离子液体制备透明柔性电极的方法及柔性太阳能电池”已成功申请国内和国际两项发明专利,并在材料类顶级期刊上成功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基于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赋形到背包上,并与手机充电系统集成,在室外太阳光下就能实现连续充电功能,4-5个小时就可以给手机充满电,为在野外工作人员的设备电量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4.经验分享:
  项目主持人吴晓晓来自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2017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功保研至苏州大学。这位谦逊踏实的女孩,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四个关键词。其一,执着。“在学习中一定要避免似懂非懂,对学过的知识必须要真正理解。”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吴晓晓求学路上不懈的追求。其二,自律。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吴晓晓还担任班干部、参加科研竞赛,“不要让事情脱离自己的掌握,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并一步步完成。”其三,心态。实验开展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耐下心钻研,多沟通交流,要相信团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其四,平衡。把握好学习和科研之间的平衡,吴晓晓通过计划合理分配好时间,将二者统筹兼顾。
5.指导心得:

  柔性、透明、可赋形,这三个关键词高度概括出项目的特点。“一开始的作品申报书,标题不吸引,没有突出项目的性质。”指导老师李耀文说,“通过反复修改,每一部分都围绕着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展开,保障项目汇报时为评委呈现出项目亮点和优势。”

  对项目本身的专业词汇进行同义转换是指导成员答辩中的关键点之一,“项目主持人为评委介绍的项目内容,全部采用最通俗的词语,我们争取让各个领域的专家都能听懂我们的作品。”指导老师许桂英介绍,团队将每一个专业名词进行推敲,不断提升作品的理解力。
  去年5月,项目参加江苏省选拔赛时获得省赛特等奖。从那一刻起,团队成员的生活就进入了“国赛时间”。“当我们得知项目成功入围国赛,我们每个团队成员都激动地跳了起来。能够有机会备战国赛,我觉得非常光荣,国赛再次让大家团结在一起,这正是促进不同项目之间相互学习的好机会。”项目负责人陈潇斌说。
  为了帮助团队在国赛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校团委精心组织多场培训,就项目的终审答辩邀请国内专家进行指导。学部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备赛情况,成立院级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组建学生科技协会科创部,专门负责项目培训和赛事保障服务。学部累计开展14场培训会,邀请包括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陈琪研究员在内的11位学部内外专家参与项目点评分析,就每个部分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学部每周安排两场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团队进行预答辩,模拟真实比赛的情况,拓展团队的答辩思路。
  冲刺国赛期间,团队成员没有以往的样本做参考,只能自行摸索,累计召开78场研讨会,修改作品申报书近100次,制作PPT约300余次,打磨汇报稿400余次,准备95道答辩问答集,成员们利用开展科研实验的休息时间讨论交流,不断推动作品申报书和汇报PPT提档升级,为冲刺国赛打下了坚实基础。团队成员最终克服了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始终保持强劲的韧性,不断听取各位指导老师的建议,查缺补漏。最后一个月的冲刺,指导教师许桂英白天和团队成员一起参加校团委举办的培训,晚上带领团队成员反复磨稿,正是每一天的全力以赴、精益求精,铺就了通往梦想的路。
  当下,学部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竞赛的申报,成为学部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学部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向本科生开放更多的课题组,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同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密切结合,进一步扎实创新创业的学风建设,以此培养创新创业项目领军人才。